为推动“中国制造2025”与“互联网+”的建设,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,也是企业常说的两化融合。截至2018年10月,通过评定的企业2455家,贯标企业10045家。不少企业面临换标和年度监督审核。如何做好该体系有效运行以及迎接监督审核,是许多企业面临的挑战。
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存在的问题
1.企业主动导入积极性不足
尽管工信部采取了多种方式推广、培训、辅导两化融合管理体系,但在广大工业企业,准确理解该体系的不多,而且国内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差别大,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差别更大,44.16%处在起步建设,49.55%单项覆盖,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6.29%,见图3。这种情况下,企业导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良好运行,难度大。同时面对不同的管理体系,如质量、环境、职业健康等,不少企业存在着维持证书的念头,存在着“两张皮”现象,因而面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,也存在着畏难和应付的状况。
2.企业对体系的认识不足
企业在日常运行中,习惯于以业务为导向,以惯性管理思维运行。而对体系要求的系统化、规范化,执行部门认为多余或者增加负担。而对于运行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,企业认为没有该体系的要求,企业也会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而采取措施,把信息化应用简单理解成一项工具(当然也会理解成管理工具),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倡导的导向与原则未真正执行,且该体系所对应建立的某种能力,多体现在过程之中,从而不被重视。
3.服务机构带来的后遗症
通过评定的企业大多是在咨询公司的辅导下完成的。而咨询公司水平良莠不齐,不少在服务中采用模版格式向企业灌输,企业也囫囵吞枣,满足于一堆文件及记录当中。等评定机构审核结束,证书发放下来,一切万事大吉,但企业两化融合建设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运行方式中。
目前,具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资质的机构只有10家。在机构审核中,不同机构对于该体系的审核执行标准也不同,这是个现实问题。随着通过评定的企业越多,10家评定机构人员将面临不足,评审员继续扩张为好。